最近一则支付机构变更信息就引来了各方关注,只因主角是华为。
10月13日,中国人民银行更新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,同意深圳市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“花瓣支付(深圳)有限公司”。 这条信息经过传播发酵后,马上引来市场关注,尤其是敏感的资本市场,一些概念股甚至还录得20CM的一字涨停。 华为支付这次误打误撞地走红,也让不少用户开始留意到手机里的预装的钱包APP。这个钱包APP支撑着各大手机厂商们的金融版图,也是各大手机厂商们的另一个“钱包”。 其实是华为手机的“智感支付”功能,几年前就已上线了。在华为手机的“辅助功能”可以选择打开这个功能,目前默认支付方式包括华为钱包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三种。 由于华为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号召力,也有人一厢情愿地认为,华为支付有可能对当前市场占有率超90%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造成威胁,这显然有些杞人忧天了。 实际上,“不用码”的快捷支付并非华为“专利”。依托于NFC技术,各大品牌手机钱包可应用在支付场景上。细心一些的手机用户发现,不管是ios系统的苹果,还是鸿蒙或安卓系统的华为、OV、小米、荣耀等品牌,预装钱包APP ,已经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出厂标配,并且功能一家比一家强大。
比如小米“无网无电”下用手机支付。小米手机今年1月开启了无网无电支付功能,即使用户手机因电量耗尽自动关机,仍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小米手机“碰一碰”收款终端完成支付。 而OPPO Pay可以支持手机闪付、付款码支付、“碰一碰”标签支付和线上支付。只要将手机对准有云闪付标志的NFC感应区,就能轻松完成支付,实现了“抬手即付”的无缝体验。 在支付场景上,还拓展开发了公交地铁、医疗健康、公共缴费、校园、餐饮、商超等线下场景。 当然,手机钱包的功能已不止于支付了,手机钱包除了装“钱”,还起到了“包”的作用。 过去,我们出门必备的四件套:身份证、手机、钥匙和钱包,全都在手机里搞定。 将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(eID)载入手机后,用户可以线上开通eID,实现线上身份认证和线下身份核验。 有了手机钱包,就有了身份的认证,登机、住酒店等需要用到身份证的场景就都可以使用。 此外,手机的NFC还可以将智能化生活场景问题解决掉,比如门禁卡和交通卡,手机刷卡开门、在过地铁闸机、公司打卡等。很多手机即使在无网络环境下可响应。 随着蓝牙、NFC、UWB三种通信技术正不断被应用,手机厂商和车商开始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布局。推荐阅读👉华为支付将“独霸中国”! 微信支付宝要完蛋了